亲,欢迎光临读趣网!
错缺断章、加书:站内短信
后台有人,会尽快回复!
  • 主题模式:

  • 字体大小:

    -

    18

    +
  • 恢复默认

郑夫人虽然也是出自世家大族,但并不是每一个世家的人都见多识广。目光短浅,没有见识的人也很多。

她一听丈夫这么说,立马吓得不敢说话了,正因为她也是出身世家,才知道这些世家联合起来有多可怕,如果和他们对着干,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。

虽然郑夫人伤心自己的女儿,但是人毕竟已经死了,活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。

“好的老爷,妾身一切都听您的!”

不消几个时辰,发生在这里的一切就都传到了谢安耳朵里。

还是那间客栈,还是那个老板,他躬着身子表情恭敬,谢安坐在桌前,听他汇报着刚才发生在郑府的事,谢安的手指敲着桌面,嘴角露出嘲讽的笑容,道:“这个郑郎中可真是给荥阳郑氏长脸,要说他们荥阳郑氏也是几百年的名门望族,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人,也算是涨了见识。”

“你们最近暂时按兵不动,不过要对他严密监视,欲先取之,必先予之,既然他是这样的人,那我也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。”

大朝会前,安元寿看到谢安时,惊喜的过来问道:“子昂,你没事了?我还想着看陛下哪天心情好,给你去求求情呢?”

谢安当然不可能告诉他李世民交代的事,不是怕安元寿泄密,毕竟事关几大家族,谢安是怕把他牵扯进来连累他。

“我没事,那天只是陛下在气头上,消了气自然就把我放出来了。”谢安笑着说道。

这时,站在最内圈的萧瑀也看到了谢安,微微点头和谢安算是打了招呼,谢安自然也是点头回礼。

在朝会上,当一系列事结束后,开始进入正题了。

“大理寺卿何在?”李世民问道。

“臣在。”

此时的大理寺卿是出自清河崔氏的崔善。

“封伦的案子查的怎么样了?”

“回陛下,受害者已经清理出来,共有47名,皆为未满25岁的女性,这些天大理寺的官员和以往的长安失踪案件一一对比,大部分核对完毕,不过还有13具白骨因为时间太过久远没法核实。

那几名幸存者提供了信息,都指向了封言道,不过臣等还没有对封言道提审,他的父亲毕竟牵扯到另一桩案件,而且又是出自名门贵族,还请陛下明鉴。”

崔善一番话说的那是滴水不漏,一看就是个官场老狐狸。

还没等李世民说话,身为尚书省左仆射的萧瑀已经不满的站出来了,他代表的是江南氏族,于公他看不惯封氏父子所作所为,于私看到他们河北氏族出了败类,岂能让他们这么轻易蒙混过关。

“崔公此言差矣,陛下刚刚继位,长安城就出现这么大的案子,正应该秉公执法,还受害者家属一个交代,这样才能显示出新皇新朝吏治干练,法治严明。

但是崔公刚才所言,好似封言道出身渤海封氏,就可以凌驾于律法之上,这是何道理?

如若如此,天下人会怎么看待朝廷,又会怎么看待陛下!”

崔善毫不慌张道:“萧公,你这是给某乱扣帽子,某什么时候说过封言道可以凌驾于律法之上?”

萧瑀步步紧逼道:“已经人证物证俱全,你为何不提审他?”

“哼,某只是觉得他的父亲之前毕竟是朝廷的右仆射、国公,事关朝廷的脸面,在提审他之前,要征求一下陛下的意见。”崔善一甩衣袖道。

“国公又怎么样,难道国公就可以凌驾于国家的律法之上?别说他只是一个国公,就是皇族碰到这种事也不可例外。”萧瑀义正言辞道,俨然一副忠贞爱国、正直无私的人设。

“你……不可理喻,某和你说不清楚,还请陛下明断。”

“好了,都别吵了,刚刚萧爱卿说的话非常好,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律法之上。

不过崔爱卿说的也不无道理,如此恶劣的事,如果被世人知道,老百姓会怎么看待满朝文武?

其他爱卿可有良策解决这个问题?”李世民环视一周问道。

这个时候一位出自博陵崔氏的中级官员站出来说道:“陛下,臣认为此事不可公开,理由有三。

其一,封言道的父亲封伦,之前贵为右仆射、密国公,如果这件事被大肆宣扬,于朝廷的脸面不利。

其二,陛下初登大宝,正是应该出祥瑞以庆贺,如若这件事流传出去,那么民间就会有颇多的传言于陛下不利。

其三,封伦是因为挑拨皇家的关系被下的狱,如果这件事被外界所知,那么会有一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感觉。

当然,封氏父子犯下这天理难容的罪行,百死不足以抵消罪责,所以臣建议陛下,对他们父子秘密行刑。”

他的话音刚落,就看到于志宁站出来反驳道:“荒谬,此事正可说明封伦是一个道德败坏、不忠不义之人,两罪并罚,合情合理。

至于他贵为国公还去漠视王法,合该用他以儆效尤,这样那些违法乱纪之人,才会心中惧怕,引以为戒,百姓才会拍手叫好,赞扬朝廷。

至于你说的陛下初登大宝,那更不是问题了,陛下现在是太上皇的嫡长子,太上皇禅让陛下继位顺应天理、合乎民意,莫非你有意见?”

于志宁正是陇西氏族的代表之一,而且他是秦王十八名士之一,可以说是李世民的心腹嫡系。

现在看到河北氏族(包括河东道、河北道、河南道三地的贵族)的把柄,自然要落井下石,只要是他们反对的,他就坚决要同意。

如此一顶大帽子扣在头上,即使他出自博陵崔氏,如若坐实了,也照杀不误。

“你这是栽赃陷害,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封氏父子的事,而不是我。”

于志宁轻飘飘的说道:“好啊,那我们就继续讨论,你如此为封氏父子的名声开脱,莫非是和他父子二人有何关系?

某听说你的族姐就是嫁给了封伦的弟弟,要按这么论的话,你和封伦岂不是亲戚关系?”